欢迎您参加“弥合差距:心血管医学的转化进展”会议,这是一场互动性强的会议,旨在探讨心血管研究的最新进展。此次活动将汇聚国际顶尖专家,专注于将科学发现转化为有效临床治疗的过程。演讲者将深入探讨以下关键领域:心肌病和心力衰竭、心脏疾病的前沿基因学和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干细胞和心肌细胞再生的变革潜力。我们还将研究新型药物和设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复杂性、心脏代谢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微生物组在心血管健康中的新兴角色。本次会议为研究人员、临床医生和行业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平台,以交流知识、促进合作,加速创新治疗方法的开发,造福患者。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胡盛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心血管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现任理事长。
胡盛寿作为我国心血管外科领域主要的学科带头人,拓展和引领了中国冠状动脉外科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创建了首个心血管再生医学实验室,开展了从细胞、组织到器官水平的系列基础研究。主导了国际上首个冠状动脉搭桥联合细胞移植治疗陈旧性心梗合并心功能不全的随机双盲研究,其研究成果被列入美国ACC/AHA心衰治疗指南;同时还在国际上首次开展了冠状动脉搭桥联合心耳、心肌块移植、大网膜包裹技术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方式探索;率先在中国开展了并体心脏移植,提出了“生物辅助泵”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概念。带领团队成功研制我国首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轴流泵心室辅助装置;与苏州同心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我国首个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完成了从动物实验到临床注册登记评价的临床研究,推动了人工心脏在全国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我国使用人工心脏治疗晚期心脏病的新时代。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同时获得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王利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助理、国家药械临床试验机构常务副主任、心血管疾病全国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深圳市心血管疾病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Fellow。长期聚焦心脏疾病中的修复与再生研究工作,发掘多个全新干预靶点,定义人心血管细胞亚型,将研究的分辨率从传统细胞类型提升到细胞亚型,并揭示了疾病不同阶段细胞亚型的差异作用,为精准细胞治疗莫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发现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国际生物医药和专业领域顶级期刊如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e11 Biology等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迄今,共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发表论文他引4600余次,15篇论文他引超过100次,2篇论文入选F1000推荐文章,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多个研究发现被国内外实验室所证实与引用,获得了Cell Stem Cell、Circulation、Developmental Cell、Circulation Research等期刊述评。申请PCT专利6项,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7项,已授权国内发明专利6项。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24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奖励。
Cell, Cell Press
副编辑
Cell Press,上海,中国
Jiaying热爱学习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的各个方面。从癌症生物学的科研训练到在Cell Press与柳叶刀集团旗下期刊的编辑经验,Jiaying一直享受与基础和临床研究者们的合作。她于2012年在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得分子与细胞病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前往上海诺华生物医学研究院从事癌症生物学博士后研究。她于2013年加入Cell编辑团队。在过去几年中,她还担任过Cell Reports的顾问编辑,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担任The Lancet Haematology的代理主编,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担任Cancer Cell的联合代理主编。在Cell,科学的广度和科学家的创造力始终让她感到惊叹。
Med, Cell Press
主编
Cell Press,剑桥,马萨诸塞州,美国
Sara在担任Cell Reports科学编辑五年后,将她对生物学的热爱和在开放获取出版方面的专业知识带到了Cell Reports Medicine。她在西安大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研究微环境对癌症进展的影响。Sara在多伦多从事免疫学博士后研究,主要聚焦于自身免疫以及宿主对病原体和肿瘤的免疫应答。她在Cell Reports Medicine的目标是将科学家和临床医生汇聚到一起,促进这两个群体之间更深入的交流,并推动该研究领域两端的发展壮大。Sara希望打造一个范围广泛、包容且灵活的期刊,在质量上保持高标准,并积极倡导所发表研究的社会影响。
Cell Reports Medicine, Cell Press
主编
Cell Press,伦敦,英国
Duc Le获得免疫学和微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伦敦皇家霍洛威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在伦敦一家出版社担任高级编辑8年后,他于2014年加入爱思唯尔,担任隶属于柳叶刀集团的eBioMedicine英国主编。随后,他自2019年1月起担任《柳叶刀》高级执行主编,直到2023年9月加入Cell Press,出任Med杂志主编。
天津医科大学
艾玎,天津医科大学生理学与病生理学系教授、天津心脏学研究所副所长。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系八年制专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博士后训练。主要研究方向为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粥样硬化、糖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硬化。作为通讯作者在Nature Metabolism、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J Clin Invest 、Immunity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国家杰青、优青、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教育基金、霍英东青年科学奖、天津市青年科技奖等。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于Cardiovascular Research和Frontiers of Pharmacology担任编委。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卜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病学(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24)、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6)、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16)、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成果写入国际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WHO卫生领域纲领文件和12项欧美临床指南等行业规范,牵头制定5项中国临床指南和标准,担任国际期刊CIA主编,Redox Bio副主编,第一完成人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吴孟超医学青年奖、树兰医学青年奖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曹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老年医学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主动健康及老年科技应对重点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卫健委科普专家、国家心血管介入专家和首批心血管介入考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全国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医学会老年分会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心血管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老年医学研究,率先建立心脏干细胞多模态分子影像示踪技术以及易损斑块的早期识别,基于临床队列建立心血管多模态影像风险预警模型,牵头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发表SCI收录论文163篇,授权发明专利16项,撰写临床指南共识标准13部,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20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创新奖一等奖等奖项,是Circulation Research, Aging Medicine等杂志编委。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Deb博士是内科医生兼科学家,现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执业心脏病专家。他担任医学、分子细胞和发育生物学教授,其实验室致力于研究心脏、肾脏及其他器官的组织修复生物学机制。近年来,Deb博士的研究重点聚焦于发现新型治疗药剂,以促进多器官组织修复并减少纤维化病变。他是美国临床研究学会会员,同时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血管研究主题中心主任,此中心为该校内设的专注于心血管发育、健康与疾病研究领域的多学科研究中心。
克利夫兰诊所(俄亥俄州)
Desai 博士现任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心血管胸外科研究所(Heart & Vascular Thoracic Institute)医学教授及副主任。他同时是肥厚型心肌病(HCM)中心的主任,并共同主管心血管影像实验室。
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
Stephan von Haehling(医学博士、哲学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学院院士(DIC)、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员(FESC)、欧洲心力衰竭协会院士(FHFA))现任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心脏病学与肺病学系顾问心脏病专家及医学教授。在柏林夏里特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于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研究在伦敦国家心肺研究所开展,聚焦于心力衰竭的炎症机制。
von Haehling教授发表了500余篇原创研究论文、综述及社论,并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编委会成员,包括《Journal of Cachexia,》《Sarcopenia and Muscle》《ESC Heart Failure》《JCSM Communications》《Heart》及《Expert Opinion on Investigational Drugs and Archives of Medical Science》。现任哥廷根心脑中心董事会成员、德国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工作组主席,同时是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及欧洲心力衰竭协会(HFA)会士。此外,参与多个大型心力衰竭临床试验的指导委员会、终点委员会及数据安全监察委员会工作。其研究方向包括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肌肉消耗、疾病生物标志物及新型治疗手段。
哈尔滨医科大学
季勇,现任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心血管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研究,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及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10余项项目;在针对生物活性小分子一氧化氮(NO)和硫化氢(H2S)开展的心血管损伤机制、药物靶点及干预策略方面取得突出成;在Circulation、Cell Rsearch、Circulation Research、J Clin Invest、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全国创新争先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药学发展奖临床医药研究特别贡献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北京大学
孔炜 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主持基金委创新群体、重点、国际合作及科技部多项基金。2025年入选国际心脏协会会士(ISHR Fellow)。
研究方向及成果:研究方向聚焦于血管微环境在血管稳态及重大心血管疾病中的调控机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瘤/夹层及血管钙化)。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细胞外基质在血管稳态维持与重塑中的作用;(2)生物活性代谢物及其受体的鉴定、功能解析与疾病机制研究。其团队突破性发现主要有鞘脂信号通路调控血管病变的新机制、细胞外基质重塑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核心作用和主动脉疾病的创新治疗靶点。先后在Nature、Science、Nature Review Cardiology、Circulation、European Heart Journal等国际心血管期刊权威期刊发表150余篇论文,广泛引用和多次专题述评。研发的如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残余风险的ADAMTS-7治疗性疫苗;针对主动脉瘤/夹层的诊断和治疗的候选药物柚皮素、MRI诊断探针等,获得多项专利授权。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
内外全科医学士(MBBS),哲学博士(PhD),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FRCP),医学硕士(MS),美国心脏病学会会士(FACC),新加坡医学科学院院士(FAMS),欧洲心脏病学会会士(FESC),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教授,高级顾问心脏科医生。
Carolyn Lam在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享誉全球。她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临床试验专家,作为PARAGON、DELIVER、FINEARTS-HF和 EMPEROR-Preserved 等全球性大型临床试验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她的工作为促成迄今首个获批的HFpEF治疗方案做出了重要贡献。
她被任命为2021-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指南制定专家组成员。她已在包括《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柳叶刀》(Lancet)、《循环》(Circulation) 和《欧洲心脏杂志》(European Heart Journal) 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 >700 篇文章,并连续于2021年至2024年被科睿唯安 (Clarivate)评为临床医学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她还担任《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副主编。
在医疗技术领域,林医生是 Us2.ai 的联合创始人。这是一家屡获殊荣的初创公司,致力于通过将人工智能应用于超声心动图(心脏超声) 来实现对抗心脏病的自动化诊断。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Aldons (Jake) Lusis 博士毕业于生物物理学专业,并在分子遗传学领域完成博士后研究。自1980年起,他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医学系、微生物学系和人类遗传学系的教授。他的实验室利用采用基于人群的方法,在小鼠和人类模型中,研究心血管与代谢系统常见复杂疾病的发病机制。
该实验室尤其擅长运用"系统遗传学"方法,将临床性状与人群水平的多组学数据进行整合,深入探索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疾病及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分子机制。
贝勒医学院
詹姆斯·马丁 (James F. Martin) 博士是是一位国际公认的发育与再生生物学家,任职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贝勒医学院和德克萨斯心脏研究所。他在理解发育、疾病和再生方面做出了基础性贡献。
马丁博士的研究聚焦于将信号通路与成体组织再生联系起来,旨在开发治疗先天性疾病和心肌再生的方法。他已在《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细胞》(Cell)、《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PLOS遗传学》(PLOS Genetics)、《发育》(Development) 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超过205篇经同行评审的论文。他在Hippo信号通路调控心脏大小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揭示了该通路作为成体心肌再生抑制因子的作用,从而为人类心力衰竭的治疗提供了充满希望的新方向。
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
医学博士, 哲学博士,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微生物组研究中心主任,内科学与糖尿病学教授,荷兰糖尿病中心董事会成员。
纽多普教授在乌得勒支大学学习医学,并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学术医学中心师从John Kastelein教授获得糖尿病研究方向的哲学博士学位。
在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完成内科住院医师培训以及内分泌与血管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后,他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细胞与分子医学系师从Jeff Esko教授,从事糖生物学的博士后研究。
纽多普教授现任糖尿病学教授,并至2025年担任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血管医学系及实验室主任(管理120名全职人员编制)。他现任荷兰糖尿病中心兼职董事会成员。
作为导师,他已指导超过45名博士生成功完成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指导着40名博士生、6名博士后研究员和4名技术员的工作。他的研究团队专注于转化研究,旨在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来解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纽多普教授曾担任多个国际学术组织的领导职务,包括担任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副主席、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EASD)的副主席以及欧洲糖尿病研究与治疗学会(EDT)的主席。他同时也是国际糖尿病联盟(ID纽多普教授已发表超过425篇经同行评审的文章,其中包括发表在《Nature Medicine》、《Science》、《Cell》、《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Cell Metabolism》、《Cell Host & Microbe》、《Gut》、《Gastroenterology》、《Diabetes Care》和《Diabetes》等顶级期刊上的论文(H指数为70)。
他获得了多项享有盛誉的个人科研资助(包括荷兰研究理事会的 VENI“青年人才”、VIDI“创新人才”和 VICI“卓越人才”,以及2024年欧洲研究委员会高级基金)。他还担任了多个大型合作研究项目的他获得了多项享有盛誉的个人科研资助(包括荷兰研究理事会的 VENI“青年人才”、VIDI“创新人才”和 VICI“卓越人才”,以及2024年欧洲研究委员会高级基金)。他还担任了多个大型合作研究项目的首席研究员,资金来源包括诺和诺德基金会、勒杜克基金会以及欧盟的“地平线 2020”和 FP7 计划。
他与阿姆斯特丹大学共同创立了两家初创公司:凯鲁斯健康(Caelus Health)和先进微生物干预(Advanced Microbiome Interventions)。2022年,他在西蒙与舒斯特出版社出版了畅销科普书籍《我们即激素》(We are our hormones),该书目前已被翻译成超过15种语言。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国家心肺研究所
Noseda 博士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学术带头人。她在国家心肺研究所领导着自己的研究团队,专注于理解和对抗心力衰竭。作为英国心脏基金会卓越研究中心的心脏研究主题负责人,她致力于将尖端科学与临床转化相结合。她在罗马天主教大学接受医学训练,其研究足迹遍布纽约(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休斯顿(贝勒医学院)。如今在帝国理工学院,她领导着一个由临床医生、生物信息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组成的多学科团队。
诺塞达博士运用尖端技术深入探究心脏的细胞图谱。她的目标是理解驱动心脏病的复杂机制,并开发个性化的治疗方法。通过分析数以千计的心脏细胞,她旨在精确定位损伤发生的位置和原因,从而为量身定制、符合每位患者独特生物学的靶向疗法铺平道路。
Noseda 博士的研究为数百万受心力衰竭影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通过解码心脏细胞的分子指纹,她的研究有望催生更有效、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她展望一个由精准医疗变革心脏护理的未来,让治疗方法如同患者本身一样独特。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Deepak Srivastava现任格莱斯顿研究所总裁、格莱斯顿研究所罗登贝瑞干细胞中心主任,并同时担任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儿科及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教授。他荣膺罗伯特·W·马利与琳达·马利荣誉教授席位。
其在莱斯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在德克萨斯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接受儿科培训,并在哈佛医学院儿童医院接受小儿心脏病学专科培训。在2005年加入格莱斯顿研究所之前,斯里瓦斯塔瓦博士曾任达拉斯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儿科和分子生物学系教授。
他所在的实验室发现了心脏间隔和瓣膜缺损的遗传基础,揭示了调控祖细胞定向分化为心脏细胞并进而构建功能心脏的复杂信号传导、转录和翻译调控网络。
他利用这些知识,通过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来理解疾病机制,从而为心脏病找到了新的候选疗法。他的实验室还利用发育基因网络,将驻留的心脏成纤维细胞直接重编程为心肌细胞样细胞,以期在心力衰竭的情况下实现心脏再生。
他已创立两家生物技术公司,旨在推动其研究成果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他曾担任国际干细胞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Stem Cell Research, ISSCR)主席,并且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医学院的院士。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
汪道文,男,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湖北省特级专家,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内科学系名誉主任、心血管病遗传及分子机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转化医学中心暨基因诊断中心负责人,兼任湖北省暴发性心肌炎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会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常务委员等。
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临床和基础研究,推进循证医学在临床中的应用,建立疾病规范化治疗体系。尤其在暴发性心肌炎诊断救治、心衰诊治、高血压诊治及基因个体化诊断治疗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以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JACC、Circulation Research等心血管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H指数76。
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
现任新加坡杜克-国立大学医学院陈江和基金会糖尿病教授席及心血管与代谢疾病旗舰研究项目主任。同时,他兼任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资深首席研究员,以及美国杜伦市杜克大学医学院医学教授。
在担任现职之前(2003年至2022年),王博士是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卫格芬医学院分子医学教授,任职于麻醉学与围术期医学、生理学和医学系。期间,他还曾担任该医学院麻醉学系科研副主席和心血管研究领域主席。
王博士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的贝勒医学院获得分子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在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完成了神经生物学和分子心脏病学的博士后研究。王博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力衰竭和代谢性疾病的遗传基础和分子机制,迄今已在领域内众多顶尖期刊发表超过282篇同行评审论文,其Google Scholar H指数为95。他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解析心脏疾病中的应激信号通路;通过系统遗传学方法发现心脏代谢调控的新调节因子;以及近年来在心脏代谢疾病中的氨基酸信号传导与调控及营养素信号研究。他的原创性发现推动了多项针对心力衰竭的临床试验。
王博士现任《心血管研究》(Cardiovascular Research)、《分子与细胞心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和《JACC·亚洲》(JACC: Asia)的副主编,《循环》(Circulation)的特邀副主编,同时也是《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和《生物化学杂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编委会成员。他已指导超过40名博士生完成学业,并曾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分子、细胞与整合生理学博士项目的课程主任及副主任。
王博士曾荣获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发的杰出研究员奖,并担任2016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年会的托马斯·史密斯纪念讲座讲者。他还获得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生命科学学院颁发的2021年度教育创新卓越奖以及美国心脏协会2023年度基础研究奖(Basic Research Prize)。
王博士持有6项专利,其中4项已获授权。他是多家生物技术初创公司的科学创始人及成员,并曾担任礼来(Eli Lilly)、勃林格殷格翰 (Boehringer Ingelheim)、默克 (Merck)、安进(Amgen)等公司的科学顾问和咨询专家。他也是辉瑞探索研究基金的获得者。
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
哲学博士, 美国心脏协会会士(FAHA),美国希望之城国家医疗中心贝克曼研究所糖尿病与癌症代谢学系副教授。
他所在的实验室主要研究在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衰老及癌症治疗背景下,病理性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过程中的葡萄糖代谢与应激反应。赵博士已发表超过80篇经同行评审的论文,被引用逾15,000次(H指数:50)。他的研究工作获得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心脏协会 (AHA)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的多项基金资助。现任《Circulation》副主编。
斯坦福大学
医学博士、哲学博士,现任斯坦福大学心血管研究所主任,并担任斯坦福大学医学与放射学系 Simon H. Stertzer, MD 冠名教授。吴博士在耶鲁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分子与医学药理学博士学位。他拥有心血管内科委员会认证资格。
他所在的实验室专注于干细胞、基因组学、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药物发现研究。主要目标包括:理解疾病的基本机制、为患者实施精准医疗,以及通过“培养皿中的临床试验”概念加速药物发现。吴博士已发表超过650篇论文,其在Google Scholar上的H指数高达142。过去七年(2018-2024年),他连续被科睿唯安评为全球被引用次数最多的0.1%顶尖科学家之一。
他荣获多项殊荣,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创新奖、NIH Roadmap变革奖、由奥巴马总统在白宫亲自颁发的美国总统科学家与工程师早期职业奖(PECASE)、美国心脏协会(AHA)杰出科学家奖、AHA功绩奖,以及Burroughs Wellcome基金会监管科学创新奖。吴博士任职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细胞、组织及基因疗法咨询委员会。他同时是基斯顿研讨会(Keystone Symposia)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的董事会成员,并担任美国心脏协会(AHA)2023-2024年度的主席。
他是多个著名学术组织的当选成员或会士,包括:美国临床研究学会(ASCI)、大学心脏病学家协会(AUC)、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美国医师协会(AAP)、台湾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亚美科技工程学会(AAASE)、美国国家发明家科学院(NAI)以及美国国家医学院(NAM)。
上海大学
肖俊杰,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国际合作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学心血管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性论文发表在Circ、Circ Res、Nat Commun、Cell Metab等杂志。担任J Mol Cell Cardiol、J Cardiovasc Transl Res 等SCI杂志的副主编或者编委、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秘书长、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运动科学分会副会长、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等。主要研究领域:运动锻炼防治心力衰竭的分子机制。
北京大学
肖瑞平教授,分子药理学家,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院长,《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国家级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国际心脏学会理事,美国临床医学研究会会士,国际心脏学会会士。
肖瑞平教授兼具医学和生物学背景,三十多年来,专注于心血管与代谢疾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和新药研发。围绕G蛋白偶联受体、酶蛋白、激素受体三类最为重要的药物靶点,开展长期、系统、深入的研究,获得国内及国际心血管研究及受体信号转导领域同行的高度认可。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70余篇,包括Nature、Nature Medicine、Nature Metabolism、Nature Cell Biology、Cell、Cell Metabolism,SCI引用超过16,000次。获授权的专利家族9个(包括国家级专利共25项),含国际专利家族6个。发起并领导I期临床试验2项,全球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2项。
肖瑞平教授秉持“一辈子做成一个药” 的初心,深耕转化医学领域,从原理突破到药物设计,再到临床试验,取得了卓越成就,是该领域的领军者。
会议地点:北京国宾酒店(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甲9号)
报到时间:2025年11月20日 10:00-21:00,11月21日、22日 07:30-18:00
嘉宾: 待定
主题: 待定
嘉宾: Carolyn Lam
主题: 心衰药物治疗:现状与未来方向
嘉宾: Michela Noseda
主题: 心血管健康解码:核心构建要素
嘉宾: 肖瑞平
主题:CaMKII在心衰中的作用
嘉宾: Milind Desai
主题:肥厚型心肌病的治疗现状与发展方向
嘉宾: Jiaying Tan (Cell), Duc Le (Med), Sara Hamilton (Cell Rep Med)
嘉宾: Zhao V Wang
主题: 病理性心脏重构和心衰中的葡萄糖代谢
嘉宾: 肖俊杰
主题:基于环状RNA circUtrn的心力衰竭新型RNA疗法
嘉宾: Arjun Deb
主题: 靶向胞外核苷酸酶以调节心脏代谢并促进心脏修复
嘉宾: 孔炜
主题: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除了降胆固醇,我们还能做什么?
嘉宾: 艾玎
主题: 血管重塑与稳态平衡